第七十二章吴哥行记
赵忠当初去吴哥,是坐船从海路去的。并没有深入吴哥王朝腹地。而今才知道吴哥王朝的版图如此之大。
很快到了吴哥王朝的核心区。即便赵忠看过一次,也不由为之一惊。
惊的不是别的,而是整齐的,如刀切斧凿的水田。
整整齐齐的水网,将水田切得方方正正。遍布地平线,似乎能一直到赵忠的视野尽头。
即便赵忠知道,在吴哥王朝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常见,唯有国都附近才能呈现如此的场景。
但依然让赵忠感叹。
对于中国人来说,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从来不是军队,武器,国君,而是粮食。唯有粮食才是国力的直接体现。
东吴使臣在去蜀地,对蜀国国力判断,就一句话,民有菜色。
而眼前这无法有肉眼估计的水稻种植区,一年三熟。能产出的粮食,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就是吴哥国力的体现。
纵然在赵忠看来,吴哥上层建筑一塌糊涂,最基础的国王继承顺序都理不清楚,还几个贵族轮流来。这就是蛮夷,但是看到如此广阔的稻田,也不由肃然起敬。
纵然是蛮夷,也能给这蛮夷最高评价。最少在种地这方面,有类中国。
很快吴哥城就到了。
吴哥城外有运河,大船直接能停靠在码头上。
在赵忠看来,吴哥城就是一座大寺庙。整体上都呈现印度风格的家族,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在十几里外就能看见的,高大佛塔。
赵忠觉得是佛塔,但其实内里供奉的是湿婆。
“赵使臣,请这边来。”
赵忠本以为吴哥王会招待他们,却不想引入吴哥城内的一个寺庙。其实不是寺庙,而是一处官舍。奈何整体上都是印度教风格,在赵忠看来,都是寺庙。
一连几日,好吃好喝供着。
却没有任何进展。
赵忠刚刚开始还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纰漏,慢慢的也就放下心来。
在吴哥城中游玩,忽然听见熟悉的乡音,是江南口音,转头一看,一个人虽然做吴哥人装扮,但是举手投足,是汉人无疑。
赵忠几步上前,说道:“请问你是?”
这人大喜,连忙拱手行礼,说道:“温州王大临,见过郎君,不知郎君?”
赵忠也是大喜,说道:“在下临安赵忠,见过王兄。”
他乡遇故知,王大临引赵忠回到家中。
王大临亲自下厨,置办一些江南小菜。
赵忠一吃,眼睛都忍不住一热。
云南口味本来就重,特别由一群四川人主政云南,现在云南流行的口味,可想而知了。而赵忠是杭州人。江南饮食清淡,尚甜。与四川尚辣,那真是吃不到一块去。
当然了,将士打仗,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赵忠也没有那么矫情。
但是此刻重新尝到故乡风味,再加上他跟随陈相离开临安后,一走好多年,再不敢问家乡消息。怕有消息,也怕没有消息。
赵忠掩面片刻,说道:“对不住,失态了。”
王大临说道:“同为天涯沦落人,赵兄之心,我岂能不知?”
“鞑子陷行在,温州被兵,举家南迁,又遇见蒲家贼人-----”王大临说起蒲家,还是咬牙切齿。“一家人只能冒险出海,遇见海难,与家人失散,一个人沦落南洋。遇见了岳家,见我还有些手段,就纳为女婿。也算在吴哥,有些基业了。”
“安顿下来了。”
“不知道,赵兄又有什么际遇,怎么来到这里了?”
赵忠将自己的际遇也说了出来,只是隐瞒了假冒使臣的事情。
王大临大惊,说道:“原来是汉王殿下麾下将官?”
“吴哥这里也知道汉王吗?”
“那能不知道啊。”王大临说道:“其实,汉王大败鞑子,斩首十万。整个南洋都知道了。我都算沾了汉王的光了。”
“此言怎讲?”
“我那岳父在吴哥也算世袭勋贵,但架子大,内囊却空了。我被他家救下来后,为他料理海上事务,算是赚了不少银钱,这才起意嫁女。如果不是汉王大胜传来,我估计还有几年,而且嫁给我的,也不是他亲生女儿了。”
“他指望我将来跑几趟安南,与汉王做买卖的。”
王大临越说越兴奋。
只有他这样的人,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亡国贱虏。没有祖国的人,在外面会受到何等的欺凌。他岳家对他还不错,但是其他汉人流落南洋,是什么样的情形,却是很说明了。
大抵上东南亚各国对汉人还算可以。但是真到关键时候,该下刀子的时候,也一点也不含糊。
至于暗中如何剥削,王大临见了太多了。
汉王贵州一战,扭转乾坤。令很多人都默默的改变了对汉人的态度。
不至于待若上宾,但也不会随意要人性命了。
“这就好,从吴哥到安南,道路可顺?”
“顺得很。”王大临说道:“大概几十年前,吴哥先王中有好几位,都曾经与安南打过仗,不管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转海路都很方便。”
“如果赵兄需要,我派人给赵兄当先导。”
赵忠心中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这就好。”
赵忠自然知道,从吴哥能转道安南。
但问题是,他是好几年前走过,自然需要向导。他却不好跟吴哥人说。担心识破自己的身份,如果真是使臣,自然应该带上几个向导才对啊。
赵忠放心了心中的顾虑,与王大临聊起了吴哥近况。
王大临叹息一声,说道:“吴哥还行吧。而今国主倦政,储君渐渐掌管大权,但是对边境控制越来越弱了。”
王大临压低声音,说道:“暹罗王桀骜不驯,早就不将吴哥的命令放在眼里了。我听说西边好几个人贵族,在吴哥与暹罗之间左右骑墙。而吴哥王置若罔闻。”
“粉饰太平。”
“不过,这都是疥癣之疾,或许还有几十年太平。”
“至于将来的事情,就不关我的事情了。”
赵忠点点头,将这一件事情记在心上,压低声音:“我有一件事情不明,那就是国主灭佛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一件事情,你也挺说了。其实也就是陈年旧事了。”王大临毫不在意说道:“已经有几分不了了之的感觉。”
“当年老国主,叫阇耶跋摩七世。这位国主,虔信佛法,觉得他是四面佛的转世。在国内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座兰若,这吴哥城,就是他修建的。只是如此一来,就削弱了很多贵族的权力。七世陛下在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做什么。当七世陛下驾崩之后,他们支持当今国主。国主上位后,废佛教,大兴婆罗门教。登基之初,是做过很多销毁佛像,驱除僧侣的事情。不过,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早不折腾了。”
“其实很多人家里暗暗供奉佛像,只要不太过分,没有人说的。”
赵忠说道:“原来如此。”
其实,这里面复杂的原因,远不及此。
这就要说明一下,婆罗门教与佛教的恩恩怨怨了。
历史上佛教的兴起,本质上就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反对种姓制度。与佛教同时有很多思想流派,但最后只有佛教等几个教派流传下来,佛教在阿育王时期大兴,给了婆罗门教重重一击。
不管佛教如果鼓吹阿育王,阿育王推崇佛教,也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
因为在种姓制度中,军事政治贵族刹帝利,是在负责宗教祭祀贵族婆罗门下面了。
国王算什么阶级?
本质上,国王是属于刹帝利了。纵然很多人将国王吹上天,说国王是在世神,是在所有种姓之上的。但是国王到底是需要负责军事与政治的贵族阶层为他管理帝国的。
而婆罗门教是不能胜任。
婆罗门教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本质上,是适应了印度城邦国家的国情,在很小的国家之内,负责宗教与祭祀的贵族压在军事政治贵族上面,是完全合理的。
毕竟,小国哪里有什么军事政治事务可言。
当阿育王统一大半个印度,建立一个大帝国的时候,婆罗门教就成为了阿育王的阻碍之一。
而吴哥受到印度影响极深。
南印度朱罗国,也就是与斯里兰卡相对,印度半岛最深入印度洋那个尖尖上的国家,通过海上贸易,传播了大量印度教与佛教思想。建立三佛齐,等一系列印度教国家,最后传到了吴哥。
甚至吴哥与南方爪哇王室是有一些血缘关系的。
七世陛下,作为一个杰出的君主,他大力推行佛教,打压婆罗门教,其中有多少真相,而今也不知道了。
但如同印度发展的翻版一样。
佛教在印度衰亡,本身是婆罗门教的反扑。只是婆罗门教与佛教在很多概念上同根同源,双方的竞争并没有那么惨烈。只是在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同化。
而婆罗门教本身就是一大杂烩。吸纳了很多佛教的神佛。而同样佛教中吸纳婆罗门教最多的一支,就是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