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opular Fantastic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77章 通往高性能航发之路!

听书 - 唐朝好驸马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突出其来的一个疑问句直接让梁卓平愣住了一瞬间。

      尽管他刚刚就在冥冥中猜到常浩南申请的这个航发产业大会肯定能开起来,但做决定速度会不会太快了一点?

      不过想归想,他还是赶紧点了点头;

      “临榆当然可以,我回去之后就开始安排会议的相关筹备工作。”

      开玩笑,领导把自己的想法都提出来了,然后问你的意见。

      难道还能说我不同意?

      你不同意,有的是人同意。

      “另外,小常啊,现在怀主任那边正在按照你上次提出来的策略进行谈判,进展还算顺利,要是D436T1发动机能同步引进我国进行生产,对于航空动力领域的发展也会是一个促进,所以这个会的具体日期,我倒是觉得可以稍微等一等。”

      在得到梁卓平的答复之后,丁高恒又转向常浩南说道:

      “不过伱放心,肯定不会拖很长时间。”

      “有这么顺利?”

      那个二桃杀三士的计策也是参考了上辈子高铁引进的谈判过程,不过就连常浩南自己都没想到效果会如此立竿见影。

      “是啊,根据老怀前两天去扎波罗热出访之后反馈上来的信息,二毛那边的情况比我们之前预估的还要更糟一些,所以伊夫琴科-进步公司面对完全失去合作参与机会的风险很快就选择妥协,后面乌法和莫斯科两个制造厂也象征性地让了一小步,目前双方已经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冲突,只剩下一些细节需要确定。”

      丁高恒点了点头回答道:

      “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发动机对于他们的很多在研型号来说也非常重要,像安东诺夫的安72,别里耶夫的别200还有雅科夫列夫的雅克42M都需要它,所以希望能借助我们引进时提供的资金做进一步完善。”

      实际上,在受到华夏这边的一系列巨大刺激,尤其是得知华夏和欧洲航空局竟然成功签署了适航互认协议之后,大毛那边的思路也飞速完成了自我开脱——

      很多人都意识到,以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现在还比较值钱的技术,没准过几年别人靠自己就给攻克了,继续坐地起价带来的风险太大。

      反倒不如趁着眼下的领先优势还在,尽快把看得见的钱挣到手里,之后再去搞产品迭代。

      坚持的时间没准还能更久一些。

      所以从最近几个月开始,类似性质的谈判都变得比以前顺利了不少。

      而对于常浩南来说,D436T1发动机本身的价值倒还在其次,它的D36核心机才是尤其值得去吃透并继续发展下去的东西。

      安124使用的D18T、米26使用的D136、安70使用的D27等一系列出自伊夫琴科设计局之手的经典航发产品都衍生于此。

      如果真能拿到,那么其在未来华夏航空动力领域的地位甚至不会亚于涡扇10的核心机。

      他已经在考虑如何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计划之中了:

      “那确实值得等一等,未来甚至可以考虑用我们自己的技术继续反哺升级,并且它的核心机潜力很大,以后有条件了还可以继续在此基础上发展推力其它型号的发动机。”

      这句话说的确实堪称豪气万丈。

      在此之前,唯一一种被华夏这边自主改进并成功实现量产的航空发动机型号就是从R11F-300仿制并一路小幅度升级过来的涡喷7/涡喷13,被用作目前几乎所有国产主力型号战机的航空动力。

      不过那说到底毕竟只是苏联在50年代初期的技术,在三四十年后做一些小幅度技术改进并不算困难。

      而D436就算放在90年代中期都是一种并不算落后的型号,在某些性能上甚至还要优于西方同类型产品。

      其三转子结构也是华夏这边此前从未接触过的。

      按照过去的经验来看,这样一种型号哪怕只是完成国产化,恐怕都要颇费一些周折。

      不过这话既然是常浩南说出来的么……

      丁高恒还是在心中暗自调高了一些期待值。

      “航空动力,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制约我们航空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命门,要是浩南同志这次能把涡扇10这个推重比8一级的第三代大推给攻关下来,咱们两种型号的国产第三代战斗机就真正意义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或许是受到常浩南的信心鼓舞,旁边的梁卓平也不由自主地开始畅想起新发动机定型之后的情况:

      “这哪怕放在整个华夏的工业史上,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尽管过去跟常浩南的接触不多,并没有直观感受到过对方的能力,但一种强烈的直觉还是让他决定回去之后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筹备小组,除了负责会议相关的后勤和行政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保留一些档案、图片和影像记录。

      梁卓平有一种预感,这些东西以后恐怕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然而他还是完全低估了常浩南的目标:

      “不只是第三代战斗机的动力。”

      后者轻轻摇了摇头:

      “这次让丁主任出面,集中起来全国范围内的力量,我更进一步的想法是,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规划。”

      “以前我们的航发研究,甚至也包括刚刚完成定型的涡喷14,无论性能好坏,在技术上都有很强的孤立性,不同型号航发之间的技术联系非常薄弱,每搞一个项目几乎都要从头开始造轮子,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过去咱们手里的主机型号少,这么搞倒也还吃得消,但是未来随着我们的航空产品种类增加,对于航空动力的多样性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说到这里,常浩南伸出手,开始一项项计数:

      “哪怕暂时不考虑民用航空那边的情况,只算军用武器装备,那么两种第三代战斗机需要加力推力12吨到13吨级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轰炸机和运输机需要推力13-15吨级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新型教练机需要加力推力7-8吨的中型涡扇、大型无人机又需要推力4-5吨的不带加力型号、巡航导弹要用一吨推力以下的小型涡喷或者涡扇……”

      常浩南的一番盘点让梁卓平有点遭不住。

      其中很多型号别说项目,目前连想法都还没有。

      但后者并未开口反驳——

      没有这么多型号难道是他不想吗?

      怎么可能?

      是过去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哪个管航空工业的人不希望自己手底下要什么有什么?

      所以尽管刚一开始梁卓平在心里还有点吐槽的意思,但到最后已经被常浩南所描绘的美好未来给吸引进去了。

      “所以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包括4-6个级别、换算流量从5kg/s到25kg/s、循环功率从1MW到20MW不等的核心机型谱序列,由此足够派生出推力范围覆盖200公斤到25吨的各种发动机型号,再考虑到单发、双发和四发的不同方案,就完全能满足未来20-30年内绝大多数航空器对于动力的要求。”

      “有了这样一个核心机体系之后,再需要新航发的时候,就不用像过去那样从头开始研究,而只需要在已有型号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修改,消耗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也都会大大降低!”

      丁高恒和梁卓平两个人都沉默了。

      信息量比较大,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

      这种事情,低情商的说法叫画饼,高情商的说法叫描绘宏伟蓝图。

      主要看具体讲出来的人是谁。

      具体到常浩南,那自然是倾向于后面一种情况多些。

      “这个过程,恐怕还是要分阶段进行吧?”

      许久之后,梁卓平试探着问道。

      “那当然,目前的计划,是先把25kg/s流量、20MW功率级别的核心机给搞出来,除了涡扇10以外,还可以顺便衍生出一种用在大型飞机上的高涵道比型号,解决我们眼前最迫切的需求。”

      常浩南总归也是脚踏实地的人。

      真要是五六个型号齐头并进,那就算是他也不可能吃得消。

      (本章完)

      

Catalogue
Settings
phone
My books
page
Comment
play
next
close